“對于我們這種眾包騎手來說,職業傷害保障給我們節省了成本,節約了時間,也提高了保障水平,讓我們能更安心地工作。”今年1月6日中午,外賣平臺騎手羅華因交通事故導致左膝髕骨粉碎性骨折,重慶市人社部門于1月10日快速作出職業傷害確認,羅華及時拿到了補償。
羅華說的職業傷害保障,是國教學家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創設的一種新型工傷保險,由平臺企業繳費,就業人員個人不繳費。保障的范圍和情形、待遇的標準和水平,與工傷保險基本保持一致。他的經歷是各地重視并維護新就業勞動形態合法權益的一個縮影。
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新就業形態因具備靈活時租空間自主、形式多樣等優點,成為不少人的就業新選擇。但他們的養老、醫療、職業安全等社會保障問題一直廣受關注,面臨權益保障不足等問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如何在大力發展新就業形態的同時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各地在制度機制、工作方式、服務保障等方面出真招。
暢通維權渠道,多部門形成合力
與傳統就業形態相比,新就業形態具有勞動關系靈活化、工作安排弱組織化、工作時間彈性化等特征。“許多勞動者與企業間并未簽訂勞動合同,企業或平臺與勞動者之間的用工關系難以認定,發生糾紛后,勞動關系定性、處理是一大難題。”北京大成(廈門)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江華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一些勞動者在平臺算法的驅動下長時間工作,強度高且伴有較高的安全風險隱患,但維權能力相對較弱。
薛江華舉了兩個例子:“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等主要面臨交通事故、高溫高寒工作環境等帶來的職業傷害,網絡主播面臨的主要是超時工作所帶來的健康損失。”
顯然,新就業形態打破了舊有勞動法律秩序下的傳統勞動關系模式和管理規范,對現有勞動法律體系、政府部門執法形式、就業服務管理、社會保障政策等提出了新要求。這也意味著,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涉及多個部門,需形成合力。
在廈門市湖里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基地,人社部門牽頭開展協同化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糾紛工作,形成“一基地、多協同、共服務”的仲裁員、監察員、調解員、工會干部、法律援助律師駐點協同模式。
“根據勞動者提出的各類訴求,我們會進行內部分流,由此最快地解決他們的問題。”湖里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副院長黃鳳妹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該基地已處理了350起涉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案件,一天內達成和解的近五成。
一名從東北來到廈門工作的某企業快遞員工在上班路上猝死,留下無工作的妻子和3個孩子。獲得工亡保險賠償后,家屬要求企業予以經濟補助,后經廈門市郵政快遞業勞動爭議調解中心多次溝通交流,雙方對補助金額達成協定,企時租業當場履行調解協議內容。
“人性化的處理保障了企業和職工雙方的合法權益。”對發生在去年12月的這起調解故事,廈門市快遞行業協會秘書長朱毅福記憶猶新。
據他介紹,廈門市郵政快遞業勞動爭議調解中心成立于2023年5月8日,在市郵政管理局及市司法局指導下,由市快遞行業協會牽頭成立,是福建省首個以快遞員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勞動爭議調解中心。
依托北京大成(廈門)律師事務所提供的法律支持,截至目前,該中心已為快遞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法律援助15件、法律咨詢等約160人次、調解5件,多部門形成合力,成功將勞動爭議化解在萌芽狀態。
濟南市人社局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中心建設,建立以共同參與、共同處理、行業監管為主、行政干預為輔的“共商共處”工作機制。“我們聯合市市場監管局、市郵政管理局等行業主管部門深入企業開展實地調研、行政指導,引導平臺企業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考指引簽訂勞動合同或書面協議,指導企業制定完善涉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平臺算法規則、報酬支付、休息休假等制度。”濟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寧延學說。
截至目前,濟南市共建成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11家,其中在各級仲裁機構內設新就業形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組織3家。今年上半年共受理糾紛165件,調解成功的達100件。
在湖北省荊州市監利市,人社、工會、法院、司法、檢察、交通、公安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建立勞動人事爭議解決機制,成立監利市勞動人事爭議一站式維權中心、監利市新業態勞動糾紛一站式調解中心,充分發揮勞動保障維權協同聯動效益。此外,該市還建立了“人社+工會+法院”勞動爭議裁調審銜接機制。“勞動爭議案件從進入仲裁程序到法院訴調程序全部實現一個窗口處理,不讓群眾多跑路,打通勞動人事爭議維權‘最后一公里’。”監利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人事仲裁院仲裁員李群介紹。
不斷放開限制,拓寬參保渠道
在越來越多勞動者依托平臺就業的背景下,如何探索出針對這一群體參加社會保險的有效參保機制,成為重要議題。
記者了解到,當前,靈活就業人員已經享有一些社保參保渠道,絕大部分城市已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靈活就業人員可選擇在戶籍地或就業地參保。
比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兩種制度可選擇,一種是以個人身份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由個人承擔;另一種是在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然而,在一直備受關注的職業安全方面,未與企業或平臺簽訂勞動合同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以往并沒有參保渠道。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傷保險處副處長盧偉介紹:“工傷保險和勞動關系捆綁,需要由用人單位繳費,申報工傷保險必須提交勞動關系證明。”
個人空間為了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更好的職業安全保障,自2022年7月起,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地的美團、餓了么、貨拉拉等7家平臺企業開展試點。
“與傳統工傷保險不同,職業傷害保障由平臺企業直接繳費,采取按單計費、按月訂單量申報繳費方式,既不以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也不以工資總額為繳費基數。”重慶市財政局社保處副處長夏添說。
外賣平臺騎手鄒佳宏于今年1月8日中午在重慶市璧山區東林大道49號紅綠燈路口發生1對1教學交通事故,導致左膝關節和小腿軟組織傷,肇事者逃逸。點擊平臺App上的“一鍵報案”后,當地人社部門第一時間響應,于3天內快速作出了職業傷害確認,鄒佳宏很快得到了救治和報銷。
“以往,相關平臺和企業都是給眾包騎手購買商業保險,受傷后需要自行對接平臺,通過客服線上指引方能對接商保流程,不但麻煩,且保障水平不高。”據盧偉介紹,參加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以后,騎手只需通過平臺App第一時間點擊“一鍵報案”,無須親自交資料、辦手續,體驗很順暢。
重慶市于2022年7月時租空間1日啟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截至今年7月底,該市職業傷害保障參保人數達55萬人,累計接收訂單總量13.15億單。
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安全保障方面,濟南市不斷探索尋找勞動者權益和企業發展的平衡點,對從事新業態靈活就業人員或所依托的平臺企業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的,按照每人每年不超過100元進行補貼,累計為3791人發放補貼37.91萬元。
此外,各地也在積極展開探索。廈門于2023年9月推出“益鷺保”,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職業傷害保障,減輕平臺企業經濟負擔,截至今年7月,“益鷺保”已惠及17916人;上海整合職業傷害保障業務,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一次性津貼以及生活護理費等待遇均已實行“免申即享”;深圳向快遞小哥、外賣騎手和網約車司機會員贈送一年保障期的互助保障計劃和重疾險,并針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會員開發專屬集體意外險等。
加強法律普及,把糾紛解決在源頭
從2021年起,薛江華開始關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問題,一次法律咨詢讓她深刻體會到普及勞動法律法規知識對這一群體的重要性。
去年,30多位勞動者來到她所在的律所,主張勞動報酬和押金。律師在幫他們釋法說理、梳理工資項目和平臺信息后,勞動者回去與企業再溝通,企業也發現了自身的問題。雙方有爭議主要是因為信息不對稱,經此次普法后,勞動者沒有提起訴訟。“一方面為勞動者節約了時間和金錢成本,另一方面也節約了司法資源,減少了因權益糾紛而產生的社會成本。”薛江華說。
廈門市湖里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基地運用信息系統,加強對新就業形態企業、行業用工存在風險的及時預警。黃鳳妹介紹,該系統最大的優點就是能提前發現、提前介入。“以前是勞動者來了,我們才會介入處理。現在有了系統的提示,我們可以提前介入,從源頭上減少數量,提高處理效率。”
濟南市人社局通過多渠道政策宣傳,動員引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以靈活就業方式參加職工養老保險。一方面,將新就業政策送上門,進企業、進社區、進商圈開設政策宣講會,有針對性地解讀關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措施和實施意見,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關注最多的問題進行一對一解答。另一方面,邀請經驗豐富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員、青年代表、知名律師等共同做客直播間,在勞動合同簽訂、社會保險繳納、預防工傷、技能培訓等方面給予新業態青年關心與幫助,累計吸引了超過4萬名新業態行業企業管理者和勞動者參與。(見習記者 陳曉 記者 許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