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國3%的人口、1.3%的土地、3%的能耗創造出全國4.3%的經濟總量;39項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訪談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向全國復制推廣。

這是福建省交出的最新成績單。

8月6日至13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進福建省。從山區大刀闊斧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到沿海破舊立新發展低碳循環經濟,科技日報記者一路感受到,當地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創新實踐,讓經濟發展的韌勁更足、后勁更強。

觀念創新為本

樹蔭下有花草,水系中有步道,小橋邊有魚塘。在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生態公園,各具特色、體驗豐富的水系景觀帶,令人流連忘返。

這里原是市郊荒廢的農田、雜地和魚塘,隨著城市擴張,這些荒地是去是留?

“我們不想簡簡單單在城市中建公園,而是要努力把城市變成一座大公園。”泉州臺商投資區農林水與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謝家松告訴記者,泉州的發展不靠大拆大建,而是從生態資源與城鎮空間融合的角度出發,創新性提出“生態連綿帶”城市規劃建設構想,即依托城市自然山水脈絡,用綠道串起山林、水體、濕地、田園等自然資源,形成連綿成片的生態體系,讓山水融入城市。

海上絲綢之路生態公園是泉州市“生態連綿帶”建設工程的先行示范區。當地力爭“花小錢、巧用勁、見成效”,在建設過程中堅持低影響低開發原則,以就地取材為基礎,整合既有資源,保留大量生態基底,城市空間進一步拓展,群眾的獲得感也明顯提升。

經過四年多“生態連綿帶”建設,泉州灣區域主要生態廊道逐步貫瑜伽教室通,中心城市“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覆蓋量達到70%。曾在外地求學、工作十多年的泉州市民張敏芳告訴記者,這幾年泉州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提升,城市的口袋公園隨處可見,生態宜居的環境正吸引越來越多像她這樣的青年回家鄉發展。

技術創新為器

“以前從這過的貨車,拉的都是黑煤炭,你看,現在車上裝滿了蝴蝶蘭。”七夕節前一天,在龍巖市永定區龍潭鎮,記者看到一派繁忙景象,花農正將一枝枝鮮切蝴蝶蘭精心打包裝車,準備發往全國各地。

“我們培育的鮮切蝴蝶蘭品種,花期長、品相好,很受市場歡迎。”龍潭鎮黨委書小班教學記吳才開向記者介紹,蝴蝶蘭是該鎮特色主導產業,現已建成全國最大的蝴蝶蘭鮮切花基地,帶動當地近2000人就業。

“這原本是一個生態破壞嚴重的老礦區。”在礦山修復菌草示范基地,龍巖市永定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翁志強說,為修復環境,當地對所有礦山開展全面“體檢”九宮格,綜合分析礦山地形地貌、生態狀況、氣候水文、生物多樣性等情況,“一點一策”,對癥修復。

廢棄礦山坡度大、土壤物理結構不良,這種情況下如何恢復植被?2022年,在工作專班邀請下,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員、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到此調研后表示:“菌草根系發達、繁殖性強,能在貧瘠土地快速生長,用它修復山林再合適不過。”對此,雙方一拍即合。

翁志強介紹,從成功種植時租空間菌草到引入臺灣蝴蝶蘭發展特色產業,永定區堅持科學治理,強化技術支撐,探索出一系列礦山生態修復的新模式、新技術,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私密空間

業態創新為驅

每吃2千克牛肉,產生54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每用100個塑料袋,產生1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這些碳排放可以通過購買碳匯的方式實現“碳中和”。在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從企業到個人,通過資源環境要素市場,購買碳匯來抵消日常生產生活產生的碳排放,已成為一種綠色新風尚。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董事長連煒介紹,廈門設立全國首個海洋碳交流匯交易平臺及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構建“山頂到海洋”生態價值交易體系,運用市場化手段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快經濟增長模式向綠色低碳轉型。目前,該中心海洋碳匯交易突破16萬噸,占全國藍碳市場一半以上,農業碳匯交易突破28萬噸。

“今年6月,我們通過交易中心購買了2000噸海洋碳匯交易。”廈門伏特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善洲介紹,當前,發達國家對進口產品提出低碳指標,公司此次購買的碳匯用于抵扣企業生產產生的碳排放,以達到產品出口要求;而公司支付的這筆錢款已交付當地某漁村集體經濟,用于漁業基礎設施改善、生態養殖推廣等,成為農村增收的新路徑。

“這里山水常青常綠,‘清新福建’已成為福建的亮麗名片。”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彥說,立足“山多海闊”的地域特征,福建堅持走生態優先、陸海統籌的綠色發展道共享會議室路,讓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共進。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