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黔西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核時誇大,多數平易近族文明是中漢文化不成或缺的構成部門,既要維護無形的村、平易近居、特點建筑風采,傳承有形的非物資文明遺產,又要推進其發明性轉化、立異性成長,讓平易近族特點在應用中加倍鮮亮,不竭煥發新的光榮。
肇興侗寨始建于北宋,是全國最年夜的侗族村寨之一,也是貴州傳統村維護的一張手刺。日前,本報記者深刻肇興侗寨,清楚侗寨維護應用情形,探尋傳統村維護與成長的實行途徑。
——編 者
傳統村浩繁,如何做好體系性維護?
從不雅景臺上俯瞰,肇興侗寨四面環山,像是一艘深躲群山的巨輪。自北宋時代起,肇興侗寨的人們世代安居于此。進進寨內,青瓦吊腳木樓疏密有致,溪流穿寨彎曲前行……
夜幕來臨,寨門的燈光順次點亮,裊裊炊煙中,侗寨的輪廓若隱若現。跟著擺渡車徐徐停靠寨門,肇興侗寨又迎來一批主人。一些游客直奔信團鼓樓,在那里,本地人身著平易近族衣飾,手持自制琵琶,唱起一首首侗族琵琶歌。
伴著婉轉的歌聲,另一批游客走進一家蠟染刺繡體驗店,他們以蠟刀為筆,蜂蠟為墨,在土布上警惕翼翼地勾畫圖案,包養網再浸進染缸,反復浸染,沉醉式體驗侗族蠟染身手。
在黔西北州住房和城鄉扶植局傳統村維護成長科科長丁鵬看來,文旅財產的旺盛,離不開對侗寨的體系性維護。“我們樹立了從省到村五級聯動系統,編制完成415個傳統村維護計劃并掛牌維護,加大力度頂層design。”丁鵬先容,斟酌到全州傳統村基數偏年夜、資金無限的現實情形,2023年,黔西北州結合中國城市迷信計劃design研討院,從文明資本、村生涯、村生孩子三方面構建評價目標,構成13個子項、20個分化目標,構成了分級維護、分類治理的維護成長思緒。
依據這一評價體系,傳統村被分為精品晉陞、普通改良、壓縮挽救三個品級。丁鵬說明:“普通改良級,請求對村中沒有遭到損壞的部門停止全體維護,激勵成長特點生態農業、村落休閑游玩綜合體等;壓縮挽救級,請求對現存的建筑、街巷等停止全體保存,可以走無機農業、精緻農業為主的高端農產物生孩子之路。對肇興侗寨來說,村全體維護較為完全,具有成熟的游玩資本基本,獲評精品晉陞級。”
“肇興侗寨有集中連片的木構建筑群,還稀有十種侗鄉非遺文明,需求‘一村一特’的維護方法,讓侗寨既古樸也時髦。”丁鵬說,依據文明資本分布和保留情形,肇興侗寨被分為焦點維護區、扶植把持區、周遭的狀況和諧區三個維護品級,并明白響應的維護范圍和維護尺度。
改良棲身前提的同時,若何保存風采特點?
傳統村維護,平易近居的補葺和新建是繞不開的困難。在肇興侗寨,村平易近陸俊蘭一家就曾面對這個題目。
陸俊蘭家的老屋子是兩層木房,一家人曾經在此住了30多年。固然顛末屢次修補,但由于屋內濕潤,承重柱垂垂發霉、糜爛,木房眼看就要成危房。
往年年末,陸俊蘭向村委會提交請求,想建新房。村委會組織村干部、黨員代表、有關專家等一同上門評價研判。經村支兩委閉會會商后,請求上報,一個月后,縣里停止了批復。
“這些老青瓦遮風擋雨幾十年,扔了怪惋惜,我們想揀出破的,添上新的,像曩昔一樣,跟四周作風同一起來。”本年年頭,陸俊蘭敲定了design圖,開端開工,見到記者時,他正忙著跟工人收拾屋頂的瓦片。
“咱家仍是建木屋子嗎?為什么不蓋城里的那種?”看到新房建起來,陸俊蘭10歲的兒子問個不斷。
“裡面包木頭,里面是磚塊,跟城里的沒啥兩樣,但更美麗,更有故鄉味兒,等你住出來就了解了。”陸俊蘭耐煩說明。
陸俊蘭的設法正契合了當下的維護理念。“依照包養行情分級維護規則,焦點維護區,不轉變原有建包養網筑的構造、資料和色彩;建筑把持區,層數不跨越3層,高度不跨越12米,白色裝潢為主,搭配灰玄色小青瓦……施工各個環節都有專門研究職員把關。”黎平縣住房和城鄉扶植局高等工程師申靜說,“開初,有些群眾不睬解,想學城里蓋新樓,但看到游客對傳統建筑很感愛好,大師漸漸感觸感染到,仍是傳統平易近居更好,逐步清楚了遵照維護規則的意義。”
2014年,黎平縣印發傳統村風采圖集,羅列了可供選擇的裝修design計劃,梳理補葺或新建平易近房必需保存的平易近族元素,回類為風采把持性元素,領導群眾進步傳統村維護認識。“吊腳樓、穿斗枋、坡屋頂、小青瓦”,2021年,這支先容本地平易近居風采的特點歌訣,進進《黔西北州鄉村室第風采導則及領導圖集(試行版)》。
“為了以更嚴厲的尺度推動平易近居維護,我們不竭對縣級風采圖集停止更換新的資料完美。”申靜說,黔西北州同北京建筑年夜學、中心美術學院一起配合,每年挑選一批傳統村內的閑置平易近房,從頭補葺。“平易近族特點是看點也是賣點,把傳統風采維護好,群眾可以本身住,也能成長特點財產,構成良性輪迴。”
若何用好傳統身手,吸引更多年青人返鄉創業?
在46歲侗族歌師韋鋒的記憶里,童年是在歌聲中渡過的,“老話說,‘飯養身,歌養心’。以前,走親訪友、茶余飯后,我們城市唱侗族年夜歌。”但是,跟著時期的成長,侗族年夜歌已經一度闊別了人們的生涯。
2007年,黎平縣展開平易近族文明進校園任務,年夜學結業后返鄉的韋鋒,底本擔負地輿教員,又兼任起平易近族音樂課教員。每周一節的侗族年夜歌課上,必修曲目是《嬋之歌》和《布谷催春》等經典曲目。“我還用侗語教他們唱風行歌曲,激起大師的進修愛好。”韋鋒說。
“我們按期舉行村歌年夜賽、蘆笙友情賽等運動,盼望讓每一次競賽都成為一種傳承。”黎平縣體裁廣電游玩局局長唐年夜才先容,全縣400多個村有1000多支歌隊和蘆笙隊,大師介入平易近族文明維護的自發性不竭晉陞。
澄澈靈動的侗族年夜歌從頭走進日常生涯,更感動了遠道而來的游客。
天天上午10點,身著艷服的侗族姑娘小伙們準時呈現在寨門口,他們排好隊形,唱著侗歌接待賓客。姑娘們頭飾上的羽毛在風中悄悄搖曳,身上的銀飾隨身姿擺動叮看成響……肇興侗寨景區運營治理無限公司總司理祝明珠說:“侗族國民能歌善舞,我們打造寨門迎賓、鼓樓習歌、行歌坐月等節目,天天按時定點演出。”
“傳統村不只要‘保得住’,更要‘活得起’,要與村落周全復興慎密融會。”申靜說,越來越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人們的生孩子生涯中重煥活力。
午后的陽光照進木房里,侗族婦女陸勇妹正用蠟刀在土布上勾畫花鳥紋樣。作為省級非遺藍靛靛染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她成立的黎平侗品源傳統工藝農人專門研究一起配合包養網社,往年產值達1800萬元,為200余名婦女供給穩固失業。“曩昔年青人煩惱回抵家鄉沒事干,此刻越來越多人經由過程傳統手藝在村里創業。”陸勇妹說,“傳統手藝市場化,會有更年夜的成長空間。”
肇興侗寨內已有400余家平易近宿、60多家手工藝企業、20余個非遺工坊,2024年,本地招待游客102.7萬人次,游玩綜合支出達10.2億元。“村落游玩的內核就是村落生涯,我們要摸索一條‘文明賦能、財產興村’的維護成長之路。”肇興村黨委書記陸衛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