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奔赴現代化的明天】

遼寧日報、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

說起遼寧,人們總有一種深切的期待:它曾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有著“中國裝備看遼寧”之說。然而,老工業基地也曾一度發展放緩,急切地盼望著重振雄風……

如今的遼寧,又是何等景象?

走馬遼寧,調研組發現,這里處處透著驚喜!特色文旅,讓皚皚白雪變成了嘩嘩白銀;產業升級,讓老工業基地澎湃新活力;環境優化,讓“投資不過山海關”成了永遠的過去。

攻山頭、打硬仗、破梗阻,扭轉了經濟總量全國排名持續下滑的局面,遼寧,正在經歷一場“質”變!

春翩然來了!沉睡了一冬的黑土地醒了,黑油油的泥土盡情地沐浴著陽光、吸吮著春雨,透出了勃勃生機。

圖為盤錦三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新材料項目。遼寧日報記者 查金輝攝

盤活資源,游客多了

講座

一見到調研組,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艾芳琳便拋出幾個數: “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6.5億人次,帶來6300多億元收入。”

自然的饋贈、文明的印記、歷史的沉淀、文化的積累……面對豐富的旅游資源,如何用好盤活?遼寧這些年可下了大功夫!

一路走一路看,這番“功夫”處處得到印證。

“進入冬天到現在,幾乎沒有空房!”在本溪花溪沐楓雪溫泉旅游度假區,品牌部總監薛萌向調研組展示訂房信息,“還有好多外地回頭客呢,滑完雪再泡個溫泉,賊拉‘上頭’!”

說到遼寧吸引游客的秘訣,沈陽市副市長、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局長劉克斌給出了一個數字:42。

他解釋,沈陽位于北緯42度黃金雪帶,玩冰戲雪體感舒適,發展冰雪旅游“再合適不過”。

“這是我們的天然IP。但光靠‘老天賞飯’可不夠。”劉克斌告訴調研組,2025年春節假期,僅沈陽市就推出了6大主題200多項文體旅活動,想方設法把人留下來——有“沉浸式”,坐近百米雪滑梯直達溫泉這樣的新鮮體驗;有“運動系”,雪地踢足球、湖畔看冬捕這樣的動感項目;還有“組合拳”,“冰雪+燈會”“冰雪+美食”“冰雪+文博”“冰雪+購物”這樣的多元業態……

如果說自然稟賦與創新體驗是吸引游客的“敲門磚”,那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鮮活的歷史資源,則是遼寧讓“流量”變“留量”的底氣。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祭壇、積石冢)保護展示館。資料圖片

“實在太忙了!每天接待十幾批研學團,我們12個講解員連軸轉都應付不過來!”在朝陽市的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講解員尹旭宏一邊整理講解設備,一邊快步走向下一批觀眾。

“根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牛河梁遺址填補了中華文明史1000多年的空白!去年,以牛河梁為代表的紅山文化被正式寫進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研學團暴增三倍。前不久我們接待了7個省份的學生,你瞧……”

順著尹旭宏手指的方向,一群學生正簇擁在玉豬龍展柜前,興奮地打量這件蜷身若環、首尾相銜的碧玉神器。

“除了溯源文明根脈,更要激活紅色基因!”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張鵬說,“咱遼寧,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作為東北抗聯長期活動的重要區域,遼寧大地留下了太多重要的地標。省里專門出臺了三年行動計劃,對多處遺址遺跡保護管理進行了提檔升級。”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修繕后的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鄧鐵梅司令部舊址、楊靖宇抗聯統戰大會遺址,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流下感動的淚水……

“遼寧的文化打卡點,實在太多了!”張九宮格鵬如數家珍: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的抗戰三部曲收官之作話劇《天算》近期在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好評如潮;遼寧芭蕾舞團的原創舞劇《七夕》正在廈門、廣州、上海等地巡演。《天鵝湖》《八女投江》等經典劇目也邀約不斷、常演常新。“藝術院團創作熱情高漲,文化市場鋪得開叫得響!”

遼寧不但文藝底蘊深厚,也是我國著名的體育大省。

“一二三四,我愛遼籃!”遼寧體育館內,大學生呂曉軒裹著“遼籃必勝”的圍巾,吼得山響。

聲浪一波接一波,巨型屏幕上,遼寧男籃奮勇拼搶的照片一幀幀閃過……

熱的可不止場內,瞧瞧場外,也是一派繁忙:燒烤店里擠滿了人,電視直播儼然成為比賽“第二現場”;便利店冰柜推出的“奪冠限定”汽水,引來打卡熱潮……

在不久前落幕的2024-2025賽季中國女子排球超級聯賽上,遼寧女排不屈不撓,獲得季軍。

2024年,遼會議室出租寧男籃CBA三連冠、大連英博隊沖進中超、遼寧女足成功升入女超。在全國首屆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上,女足冠軍由遼寧隊獲得……

遼寧“三大球”這張“名片”,越擦越亮!

遼寧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幾年遼寧體育產業每年的增加值都在400億元以上。單是遼籃就延伸出一條“體育+”的新產業鏈——2024年主場比賽日,沈陽奧體商圈餐飲業客流、銷售額增長均超過了30%,就連冰雪運動場館預約量也隨賽事周期在波動上漲。

“從前游客‘點一腳就走’,現在嬉冰雪、泡溫泉、看展覽、觀比賽,沒個一星期根本玩不透。”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任鵬說,“遼寧集聚文化的魅力、體育的活力、旅游的張力,正在向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的目標邁進!”

升級產業,筋骨壯了

“8.6萬!”

一路采訪,調研組在多個場合聽到這個數字。“前些年,人口不斷外流,我們心里難受啊!現在終于止住了,僅2023年,人口就凈流入8.6萬。”任鵬說。

回首過往,這里是一片挺起共和國工業脊梁的土地!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56項重點工程中,有24項安排在遼寧建設。第一爐鋼水、第一臺機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輪船……上千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都誕生在遼沈大地。

隨著時代的發展、改革步伐的加快,全國各地奮勇爭先。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中,白山黑水鍛造出的不服輸的勁兒再次激發出來了。

“氣溫跌破-20℃了,戶外無人駕駛牽引車極端天氣數據采集的好機會來了!”2025年2月,春節過后的一次低溫,讓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動機器人事業部研究院院長呂祥仁的心熱了起來。旋即,一場忙碌開始了……

禾豐公司廠區內工作場景。遼寧日報記者 萬重攝

新松是中國首個工業機器人誕生地,移動機器人一直是其看家本領。“可市場上哪會有一招鮮、吃遍天?”呂祥仁表示,“咱不在低端市場卷價格,而是要讓高端產品占大頭!”

不斷梳理產品結構,向中高端邁進。從三張專利創業到三大類產品領先國際,今天的新時租松,產品出口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它,只是遼寧企業“向高看、向遠生”的代表之一。在眾多企業齊心協力下,2024年,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3%,高于全國2.4個百分點。

“新動能往往脫胎于舊動能的轉變,傳統產業經過轉型升級,可以再次成為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遼寧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宋帥官說。

調研組來到錦州湯河子工業園區時,中信鈦業的實驗室里彌漫著緊張的氣息。技術帶頭人吳瓊的手指放在鍵盤上有點抖,屏幕上的數值在跳動,純度一點點逼近99.9%。

“成了!”一聲歡呼,掌聲隨之而起。玻璃器皿內,高純二氧化鈦粉末在燈光下泛著銀光,這項突破,讓錦州在全國有色金屬版圖上刻下了自己的坐標。

和吳瓊一樣激動的,還有他在園區里的老搭檔甄雷。

“有了這么高純度的二氧化鈦粉作原料,咱的海綿鈦也能再上一個檔次了,造出來的硅晶不更牛了?!”

甄雷是寶鈦華神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每次上游產品迭代升級,都是他最帶勁兒的時刻。

“都知道我們這的硅晶很厲害,背后可離不開園區里的‘一盤棋’!”湯河子工業園區負責人李志新把調研組帶到沙盤邊上,“這家供鉻,那家供鉬,還有那邊兩家供的高鈦鐵和鎢……115家企業,就像元素周期表,精準歸位、協同發力!”

湯河子的蝶變正是遼寧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遼寧繪制了一幅“共享智造”的“作戰圖”:圍繞22個重點產業集群,全省組建了20個重點實驗室群,集聚了各類平臺962家。

“向智能升級,向綠色邁進,著力構建具有本省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遼寧這股子勁兒,足著呢!”在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胡異沖看來,遼寧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是產業升級。

不服輸的,何止是工業!

在夜市嗦著雞架,這份“生活氣”是小雞架賦予沈陽人獨有的滿足,更引得不少游客慕名來品嘗。

網紅小雞架,背后是沈陽的畜牧大產業。

從活雞依次上掛,到最后只剩雞架,整個過程在自動化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調研組剛踏入禾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屠宰車間,就被眼前的場景吸引——分割、切塊、裝袋,30多道工序后,雞腿、雞胸肉等產品整齊地碼放在成品區;稱重式分級機精準分類,幾乎不需要人工挑揀。

“我們個人空間的一條龍產業鏈涵蓋飼料生產、孵化、養殖、屠宰、調理品與熟食深加工等業務環節,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禾豐食品總裁邱嘉輝自豪地說。

“沈陽的數字化養殖企業已超千家,畜牧業從家庭副業發展為農業農村經濟支柱產業,形成集畜禽養殖、屠宰分割、深加工于一體的畜牧全產業鏈。”遼寧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老工業基地用“數字大勺”翻炒出了鄉村振興的新滋味。

“產業興旺了,動能強勁了,想回來的人可不就越來越多?!這兩年,遼寧高技能人才凈增12.1萬人。光2024年,就有近七成省內高校畢業生留遼就業,省外高校來遼就業的畢業生也增長了10%。”宋帥官說。

優化環境,投資來了

12家央企,16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1160億元!

3月初,與央企深化合作座談會上敲定的這批“成果”,讓遼寧干勁兒更足了!

“從去年到現在一頓忙活,北京的科技公司投資300億元在沈陽搞項目,長三角的企業新增投資92億元,啟動產業園二期建設,還有外商增資200億元,現在也在做后續配套……”遼寧省商務廳招商合作處副處長周界彤整了整手里的一摞材料說,“企業和項目就像‘候鳥’,哪兒生態好,就往哪兒‘飛’。”

遼寧省商務廳副廳長張劍說:“以前有人說‘投資不過山海關’,我們心里不得勁兒。是啊,發展落后了,營商環境也沒跟上,客商可不得走嘛?!痛定思痛,必須得改!”

頒布實施全國第一部省級層面的營商環境法規;成立全國第一個省級營商環境建設主管部門;國務院13項“高效辦成一件事”上線運行;1066項惠企政策實現免申即享……

效果咋樣?企業和群眾說了算!

當著調研組的面,北京博銳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錢路新點開了一條語音消息:“你們那項目快開工了,頭緒多,有啥事兒隨時招呼,我們上門做好服務!”

“這是沈陽市發改委總工程師王忠寶發來的,他對口服務我們公司。”錢路新揚了揚手機,“如今在沈陽創業,主打一個踏實省心!”

鞍山市餐飲店店主祁娜的創業經歷,“省心”得超出她想象。

當初辦營業執照時,她心里犯嘀咕:“不托關系,能辦成事嗎?是不是該走動走動?”

她把心思說出來,朋友們都攔她:“現在辦事指南比導航還精準,你折騰啥?”

將信將疑的祁娜走進政務大廳,工作人員遞上的《辦事不找關系指南》讓她大開眼界——從材料清單到流程圖解,甚至連“易踩坑提示”都標上了。

僅用47分鐘,祁娜就拿到了執照,還收到“小微企業禮包”申領提醒,“又能幫我省兩萬”!

指著柜臺上的“好差評”二維碼,祁娜告訴調研組,以前是求著政府辦事,現在是監督政府辦事。但凡訴求合理,投訴反映的事指定能有個說法。“你說就這環境,誰還費勁找關系啊?”

“風氣正了,大家干事創業的勁頭自然越來越足!”遼寧省數據局(省營商環境建設局)副局長楊松濤說,遼寧的改變,正被越來越多人看到——

2024年,遼寧全省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14.1%,超額完成全年目標;經營主體數量同比增長3.1%,活躍度首次超過全國水平;時租全省經營主體營商環境滿意度達90%以上;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受理率90%;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81.6分,首次高于全國水平……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優化營商環境一直在路上!”楊松濤說,“東北的胸懷就像東北的大地,有了這樣的胸懷,何愁東北不大踏步趕上來?!”

(調研組成員:遼寧日報記者明紹庚、董翰博、孫大衛、王笑梅,光明日報記者雷柯、劉勇、王魯婧、賈月洋、崔興毅、劉夢、王忠分享耀)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